2014年7月28日 星期一

小夫妻生活模式-台美大不同



我姊婚後搬去跟公公婆婆一起住,房子是公婆買的,家裡雜事照顧小孩,公婆也幫很大的忙,因此我姊跟姊夫不需要擔心房屋貸款跟保母問題,我姊也得以保有她的工作。這是非常典型的台灣小夫妻生活模式。

跟長輩住當然會有些限制,但侷限於經濟因素,跟父母一起住就可以省下不小開支,也有人分擔家務。但,我覺得,除了經濟因素,文化習慣也佔有很重要的部份。
 
在美國,小孩從小就被鼓勵"出去玩"(現在這2000世代小孩除外,他們都是被ipad養大的),上了大學搬出去後,就不太可能再搬回家裡頭,如果沒上大學,找到工作後,通常就會搬出去了。我小姑14-15歲就搬出去,喬治也是16-17歲就搬出去跟朋友住。父母會給些零用錢,但通常都靠自己打工賺錢。所以,他們都是很早就有打工經驗。相對來說,相似年齡的台灣青少年,還在讀書,讀完大學還繼續讀研究所。我讀大學的年紀,我小姑已經是2個孩子的媽了。

美國人覺得成年人是獨立個體,應該要擁有獨立的空間。跟父母一起分享空間,要父母幫忙打掃洗衣做飯,那是小孩子才會這樣做。喬治覺得我姊夫結婚後跟父母住在一起很不可思議,跟父母住在一起的男人,會被女生覺得幼稚,不獨立,要約會都很難了,更別說長期交往。

在這裡,很難看到夫妻結婚之後還跟各自的父母住在一起,小孩通常是媽媽自己帶,如果夫妻都在工作,就是給保母帶,或是爺爺奶奶大發慈悲願意帶個一兩天。 對於媽媽來說,她可以選擇要在家,還是出門上班。單份薪資雖然比較辛苦,但因為䀻請保母很貴,也沒有祖父母的免費人力資源,很多媽媽還是選擇在家帶小孩。沒有人會因為媽媽選擇在家帶小孩或是出門上班而閒言閒語。台灣的媽媽就比較辛苦,常常因為經濟的壓力,必須要找全職或兼差的工作,不然就會被嫌棄,沒有貢獻家庭收入。就算沒有經濟壓力,也不想待在家裡跟公婆大眼瞪小眼,去工作反而能夠擁有自己的空間。

在美國,一般家庭沒有隔代教養的問題(美國也有隔代教養,但大多出現在父母離異,或是入獄的問題家庭中),都是夫妻自己管理。祖父母的責任就是疼孫子女,父母要打要罵,他們也插不上手。但,跟公婆同住的情況下,要管教自己的小孩,有時還要看祖父母的臉色。孫子打不得,罵也罵不得。

台灣小夫妻的生活跟美國的比起來,限制較多,較沒有個人空間。不過,跟長輩親戚的關係較緊密,可以分攤家事責任,也可以分擔情緒跟經濟上的壓力。跟其他家人一起分享空間,有時也學到妥協跟寬容。沒有一個生活模式是完美的,端看個人的選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