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在路上
自從我們買了第二台車後,我終於可以從半殘狀態進化到自由行動程度。
舉凡看醫生,去郵局寄包裹,去圖書館,書店,我不需要等老公有空,也不需要詢問他的意願,我自己就可以想去就去。我們買了車後,老公問我,擁有自己的車是不是感覺自由多了。當下倒沒有特別想法,只是覺得不用再煩老公載我出門,輕鬆多了,省了很多麻煩。
自己開車的時候,倒是常有一些胡思亂想。 記得從前還不會開車的時候,每當看到美國的公路電影,就妄想自己有天也能開上66號公路橫越美國。不過,當搬入美國生活,擁有自己的車後,實際去的地方,也不過是離家一小時內的車程。
美國著名作家Jack Kerouac 的"在路上"(on the road)一書,讓他成為美國"崩垮世代"(Beat Generation) 的代言人。每次想到公路旅行時,就想到這本書。這本書非常有名,但也沒那麼偉大。簡言之,就是一群紈褲子弟開車在美國東西南北到處瞎晃。但,這本書卻道出了中產階級年輕人所經歷的充盈物質生活但精神層面無比空虛的社會當況。
大多數人還在汲汲營營於物質層面時,大概會覺得這群人真是吃飽撐著,無病呻吟。但,也不要忘了,許多社會改革與突破,都是來自於中產階級的不滿與反叛 (想想美國開國英雄哪個是來自貧苦人家?)。當"擁有"之後,才發現"不足"。
或許,對旅行的熱情,部份是因為精神生活的荒蕪。尤其,我特愛獨自旅行,乾枯的靈魂沒有東西可以與旅伴分享。現在,多了一個可分享旅行的伴,對旅行的熱情反而消退許多,我想,旅行已經轉化成不同的意義與目的。
人生就是這樣,年輕時總會執著於一些什麼,想著某天一定要完成個什麼。只是,這樣的執著,總是在生活中載沉載浮,滅頂的時候多,探出頭的時候少。就算有個不大不小的目標,通往目標的路上也總是曲折,彎得頭昏腦脹,一晃眼,到了某個目的地,連自己也不確定是不是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好像不太一樣,卻又沒有勇氣(不夠任性)回頭再走一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