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非正式會面日 @ Madison!

說到MBA少不了的就是一場又一場的social event啦

在整個學期開始之前,有幾位印度同學辦了一場pre Launch的聚會。在報名之後,仍然還不是很確定要參加,腦袋裡頭不知道要跟這些同學說些什麼,當然,也擔心自己會辭不達意,到最後淪落到角落當香菇...。總之,我還是參加了!

聚會地點在一家Downtown的pub,說實在,之前在Downtown閒晃很久也沒有去過pub(一個女生去pub不知道要幹嘛),聚會下午五點開始,但天還正亮,去pub喝酒很怪,我就東晃西晃7點多才到(一方面真的不想說三個小時的話,很累...)。那家pub很大,繞來繞去,總覺得每一桌都不像同學。終於,看到一群人身上貼著自己名字的名牌,That is it! 馬上過去打招呼,反正有人看到我疑惑的眼神,就會跟我說要怎麼做了。

總得來說,同學都是好人~~~大家都很nice。大概是MBA的關係,就算不知道要說啥,對方也都會表達出交談的熱情,努力找話題。一下子認識那麼多人,我腦袋當中能夠記得的名字不多,但交談的順序倒是還記得:印度人,印度人,中國人,中國人,加拿大人,越南人,印度人,印度人...現場烏鴉鴉一片都是印度同學,很難不遇到印度同學。遇到印度同學,我頭皮就發麻,他們的印式英文我實在聽不懂。有時他們批哩啪啦說完,我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只好再請他們說一次,還是聽不懂,我只好再請他們講慢一點。最後,我發現,跟快慢沒關係,是口音!不過,很神奇的是,兩個印度人彼此說英文倒是溝通無礙的。果然,聽力決定口說呀!

目前班上只有遇到一個台灣人,還是個IMBA。難道今年MBA只有我跟另一個台灣女生嗎?!其實,台灣人少,有好也有壞,好處就是強迫要跟不同文化的同學相處,會認識多一些人,此外,不容易形成小圈圈,壞處就是,很難有歸屬感,放眼望去,有些明明是黃皮膚的,也只會說英文。也因為這樣,常常同文同種就會不由自主聚在一起。

現場可以感覺到中國人一圈,白人/非印度人一圈,印度人好幾圈。有的人拿著自己的杯子到處串場,也有的人默默地站在一旁。或許,一下子認識太多人,也是需要休息一下的...

有人問我,會想家嗎?很奇怪的是,我很想我的兩個小姪女,沒能參與老二的週歲party,心裡頭有些小難過...對方安慰我,你會習慣這一切的...我也會想台灣的老朋友。來多倫多之後,就不停地認識新朋友,social場合中,nice to meet you說個沒完,報上自己的名字後,對方也報上名字,但在腦海中大概只能停留幾秒鐘的時間,因為,很快又有新的面孔,新的名字進來,沖刷掉上一個人的所有記憶。

這樣的聚會有沒有意義呢?我認為是很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聚會能夠一下子瀏覽大量的人,再很快地篩選出之後會進一步交往的朋友,甚至,留下個Facebook或是手機,以待後續聯絡都是一種收穫。當我們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好像心中自然就有一把尺,知道自己該在怎樣的人身上花多少時間。不適合的人真的不用勉強。當天遇到幾個有趣的人,不知道對方願不願意多認識我,隨緣吧!

1 則留言:

THC 提到...

現在的印度人跟中國人一樣, 不管到哪個學校都超多. 但是跟中國人比較不一樣的是, 印度人畢業後回印度工作的機率似乎比較小?

看來再過幾年後, 印度人會帶領一波新的經濟風潮吧. 好好去攀個關係吧, 以後就可以去印度工作了.